龙骨的真实故事
1939年,16岁的孙正人来到大连做管家。女主人的丈夫是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。孙正人深得师傅赏识。1941年他离开大连时,女主人送给他一块“龙”骨作为奖励。
据介绍,女主手中的龙骨重约三斤,呈白色。骨头的底部大概有一个碗那么大,慢慢向上延伸,变细,直到顶端。骨头表面的白釉很亮,人们说是‘龙’牙。女主人告诉他,这是曾经在营口展出过的龙骨。后来,老孙曼正人把他保存了六十三年的五块“龙”骨捐赠给了市史志办公室。他希望有关部门能鉴定一下他手上的骨头。
这个被很多媒体报道过,有各种质疑的声音:央视还拍过专题片,结论是鲸鱼搁浅,然后拼错了骨头。辽宁省研究员傅仁义根据《盛京时报》号照片推断“龙”骨是出土的“原始牛”化石。副研究员董伟认为,这可能是大象化石,那两只“角”是长牙。有专家研究了孙正人捐赠的龙骨,初步认为是第四纪野马的化石。
这些解释显然并不完美:鲸鱼没有角和四个爪子,由新鲜腐烂的活体组装而成的骨骼的长度、形状和特征发生严重错位的可能性很小。公牛象不可能有十几米长的蛇形骨架。而且考古学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:当时的骨骼是由腐烂的活体获得的,而不是古生物化石,新鲜的骨骼不可能成为化石。